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!炒股配资开户网
文/燕志华
7月23号,杭州发布了《关于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调查情况通报》,这是该市部分区域自来水出现异味之后,频繁发布的最新通报。当然,也给与了市民更大的经济和心理的补偿,那就是相关用户7月水费全免,并公布责任人的问责结果。
这个通报,强化了我的两个感受:
一是,“新闻传播”这一对孪生词汇,接下来怕是要越走越远了;二是,同样事件,反复通报,以“反复说明”来建立确定性和公信力,接下来或将是个经常性的动作。
一、新闻和传播,越走越远
因为新闻的重要性是在众目睽睽之下,渐渐走低了。包含了新闻、情报等内容的信息流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影响决策和认知,重塑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,而信息发挥这些作用,只能依靠各种传播的方式。所以,传播的价值在显著地放大。我们所说的新媒体、社交软件、算法机制,其实不过是传播的方式。
传播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群体情感。这里有个证据,就是舆情通报越来越多了,7月以来,各地通报堪说纷至沓来。通报已经成为中国传播领域一个典型的产品,一个传播的载体,一种每人都会看的新型“报纸”。
此外,传播也在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情感。比如,宗庆后作为企业家,其形象坐山车一样的变化,非常明显地被传播所左右,他生前“布衣首富”的良好形象是传播塑造的,去世后的道德形象坍塌,也是传播导致的。
传播的风险在于,它只负责传播,却不负责甄别信息的真假对错。尤其在人工智能出现后,信息传播的主体,慢慢由人类变成了人工智能。这会架空人类的主体性,人工智能或将成为世界的主宰。
二、舆情通报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
近年来,任何一个地方、一个领域爆发舆情,主管部门就会迅速推出舆情通报,成为和社会大众交流沟通的唯一工具。而这个工具,以前是由报纸、电视台等媒体来承担的。今天的通报几乎起到了媒体的大多数作用,可以说,舆情通报正在成为一种官方主办的新型媒体,而且是媒体融合出现以来,最成功的一种产品。
主管部门通过通报,告诉社会大众“是什么,为什么,怎么办”;社会大众和网络舆论通过通报,来集体鉴定官方给出的真相是否是真的,人们根据这种鉴定结果,给与通报信任或者怀疑的群体投票。
所以说,通报正在吸引全社会的注意力,是众人必看的节目,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一个重心。一个通报会引发社会长时间的关注和讨论,并决定了舆情应对和官民合作的成败得失。
仅仅就当下的现象来看,任何舆情事件发生后,网民在通读各种网络信息资料之后,会形成自己的舆论审判和初步判断,然后再凭借对于官方通报文字的反复阅读、对于字里行间和遣词造句的推敲揣摩、对于言外之意的隔空领悟,再和自己的道德直觉和信息拼盘进行对照,结果就出来了。如果通报和自己判断合拍了,就认为是真相;如果不合拍,乃至大有错位,就认为是假的,人们就有理由骂地方官员作假,来欺骗大家。
所以说,通报是融合了新闻播报、公文写作、心理说服,并抵押上了自己全部公信力的一个文体,一个地方政府推出的信托产品。通报成功了,地方如释重负;一旦失败了,那就是在一个关键的棋盘上博弈失败,几乎全盘皆输。
无论你怎么看,舆情通报正在成为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媒体形式,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网民根据这一张纸的数十字、数百字乃至数千字来判断社会和世界的真相。官方和民间也是通过这样的一张纸来进行沟通交流。
事关社会秩序、民心向背,舆情通报重要性越来越凸显。通报正在快速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手段之一。
三、通报说服力如何?和网络土壤息息相关
关于通报的说服力,有个微妙的文化博弈现象,需要特地给大家提出一下。
通报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严肃认真、抵押身家性命的调查基础之上的,如果敷衍了事,通报肯定会成为“回马枪”,把自己杀得片甲不留。因为,官方通报绝对是理性的、科学的产物。
但是问题在于,通报的理性科学的说服力,是建立于网民和受众的理性和科学的素养之上的。就是说,这种沟通交流是需要对等的,是共享了理性和科学精神之后进行的平等对话。如果你用今天的通报来对于清朝的百姓说话,换来的只有麻木的围观。成年人也很难和婴幼儿进行成功的对话。
这意味着,只有培育了中国社会的理性科学精神,才能让通报发挥更大、最大的作用价值。否则,你的理性和科学,会付诸东流,可能会激起非理性和情绪化的波澜。
但是不能不说的是,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理性和科学精神受到威胁的发展阶段。新媒体时代社交技术的圈层化、算法导致的信息分发的阶层化、民族主义激起的激情化、民粹主义激起的反智主义,以及传统宣传的双刃剑效应(《》),正在吞噬中国社会的理性科学精神。
为数不小的网路群体在新媒体技术、算法和少数意见领袖的引导下,陷入了低认知的窠臼,他们渴望获得情绪价值,而且是希望从那些自己阶层痛恨的中高收入阶层那里获得安抚,由此吸引了精英阶层快速拥抱了民粹主义,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业猎手,两者都在下场收割群体的情绪情感,再反过来以提供情绪价值的面目,更深地从经济和心理方面剥削盲从的网民。这样的网络形势,必将影响舆情通报的说服力。
近期出现的一个现象是,在通报频繁发出之后,一些谣言、传言、流言也在增多,地方政府在正面通报之外,还需要尽快切断谣言的爆发性传播。这是两个战场,信息发布者需要同时应对两场几乎同时爆发的战场,而相关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效率。可以看出,谣言、传言、流言的爆发性传播,常常是公信力的问题,也常常是网络土壤的问题。
从这个角度说,舆情通报能否成功,有个土壤优劣的问题,也有一个官方建设理性社会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、培育民众理性思考能力的社会责任问题。
进一步说,我们的宣传要超越传统宣传仅仅服务当下短期利益的短视思维,要更多从世界大国、大国大民、国家形象、国际传播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出发,进行更为科学理性的宣传。
三、反复通报,正在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手段
从通报形式看,分为首次通报和二次、三次乃至更多的通报。
从通报内容看,除了进行信息的传递,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更寄望于以通报揭示真相、建立信任,消除谣言流言。同时,经常以问责相关责任人的方式,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“冤有头债有主”的群体心理,这样一正一反的两种信息模式,深化了网民对于真相和正义的理解,从而推动真相在社会心理上落地生根。
从以往的做法看,涉事地方和主管部门正从不通报,走向通报。这是走向开放透明社会的可喜进步。但是要把好事做好,还需要进行精细的“微操手术”,也就是从何时通报、谁来通报、如何通报、通报频次等几个角度,来进行工作的改善提高。
此前的通报,更多是一次性或者两次通报,至于通报发出后网民信不信,那就是地方或主管部门管不到的地方了,实际也是他们自感无能为力之处。因此,此前更多的通报,即便网民不信任,甚至质疑声浪很大,通报的发布者也只能止步于此了。
但是从7月的通报情况看,几个事件都追求多次的反复的通报。似乎关注的重点,正在从通报本身走向说服力的强化。
比如,7月16号,雅安市联合调查组又发出了一份《关于网络反映黄杨某甜“天价耳环”有关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》,此前已经发出过多份关于此人此事的通报;
7月16日晚,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再次通报天价牛郎织女地标雕塑事件;
7月23日,在网民都接受了杭州余杭区自来水异味的多次通报结果之后,杭州联合调查组又发布了《关于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调查情况通报》。
照这样的做法,接下来对于不少网民疑而未决的协和医学院的董某莹事件,是不是也有一个再通报的可能性?也未可知。
我此前对于事件通报有这样的看法,那就是今天的新媒体环境下,一份宣传稿“走遍天下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因为今天的网民群体已经发生了部落化、阶层化的分化,每个部落或者阶层都有自己的舆论。同样的舆情事件爆发后,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和舆论,“后真相”现象明显,并深化和强化了他们此前各自的价值观和是非观,由此社会出现某种观念和舆论的冲突割裂,或是当下新媒体时代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。“信者恒信,疑者恒疑”的网络格局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通报,怕是难以产生想象中的更多说服力。
但是类似的反复通报,该如何解释和解读呢?
我在前文讲过,任何地方爆发舆情后,地方的调查和通报必然是严肃认真的,因为紧盯事态进展的,不仅是网民群体,更有主管部门、相关部门的严厉目光,更有随时落下的问责之剑。这也是我说的,地方通报虽然在细节方面出于自保和免责的考虑,可能会有一定出入,但是基本的真相是可以保证的。正如甘肃天水的幼儿园血铅事件,提级调查的结果,和天水地方给出的血铅根源是一样的。对地方进行问责,是对另外的过错进行追究。地方如果在重大舆情的根源方面,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,给出错误的调查通报,一旦被证实,那就不仅仅是网民掀起怒涛的问题了,因为伤害了公信力,上级部门更会强力介入,对于责任者进行“一锅端”的问责处理。
但是通报的困境在于,正如上文所言,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,说服力确实是个大问题。那么当下出现的反复通报的做法,或许是对说服力的一种“打补丁”的方式。
反复通报的要点,在于通过深入调查,多次通报,提供更多的细节信息,以供网民复盘事件细节,有助于形成真相的拼盘,从而推动官民达成共识,消除事件形成的隔阂和裂痕。即便网民质疑或者不相信此前的通报,但是如果官方反复调查、反复通报,这种努力本身,会被网民看到、感受到,由此会不会在情感上接受官方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,从而间接地击破“后真相”现象,也就是“情绪先于真相”的现象,从而慢慢接受官方的通报?我看大有可能。
我们有多少网友,你们的爱人,是你们反复追求才最终获得了信任和爱情?将心比心,是不是反复表白,也是一种反复通报?
严重威胁公信力的“后真相”现象,其实是群体在情绪上有了成见偏见,自然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。如果现在官方通过勤奋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,这份执着大有可能影响网民的情绪,从而推动网民出现积极的情绪情感,良好积极的网络土壤,也会慢慢培育起来。
官方以积极的姿态影响网民的情感情绪,并以对社会猜疑心理不妥协、不放弃的努力,进而击破“后真相”的情绪围城,或正是反复通报的一个法宝。
从这个角度看,反复通报,或许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。
作者简介:
燕志华 博士
高级记者/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/舆情管理顾问
配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